香港童軍總會童軍知友社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 傳真:2443 2522 E-maill : fossswu@netvigator.com 網址:http://www.fos-school.com 2012年10月第25期(非賣品) 抱負:成為香港最優秀的青少年服務機構之一,致力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長、造福社會。 使命:創造有利條件,以協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貢獻社群。 •青少年在發展自我的過程中,面對一些困難和阻 力,逭些困阻如處理得宜,可以成為他們成長的 動力和助力。 •育少年擁有獨特的潛能,在其成長與發展的過程 中,必須透過體驗和實踐,不斷地探索和發揮。 參青年人對社會發展的承擔,青少年須透過關懷別 人,投入社群,以完善的人格,回饋社會。 •良好的成年人榜樣,在青少年建立自我的過程中, 擔當著正面而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培育靑少年成長的地方,強化家庭功能有 助培養積極正面、關懷社會的新一代。 •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 •童軍運動的方法,有效地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 宅男、宅女、毒男、機佬,這些都是社會給一群活躍於網絡世界的青年人的稱呼,這些 稱呼也為他們帶來不同負面的標籤。究竟活在網絡世界的他們又是怎樣看自己和網絡世界的 關係? 今期期刊將帶領我們去了解年青一代對網絡世界的看法,並從中尋找與他們相處之道。 現今香港青少年使用電腦的習慣已改變。上一代大多為了工作及做專題報告才會使用電 腦,主要作尋找資料,但現今科技發達,青少年使用電腦並非為了工作,反而是上網與人溝 通和娛樂為主。有個海外大型機構調査指,全球87%青少年每日最少使用Facebook—次,有 持續多次使用的習慣。2011年5月時全球逾4億人玩Facebook,其中有3. 5億人每日最少登入 一次。而本單位在十間元朗屯門區的中學進行的調査亦發現,六成五受訪學生一星期有五天 或以上會使用Facebook,而有近兩成人每天使用Facebook達4小以上。 負面影響: 荷蘭公開大學先前公布一項研究,得出讀書或做功課期間仍使用Facebook的學生成績平均較專心讀 書不玩Facebook的學生低出20%。不玩Facebook的學生通常有多88%的時間用於溫習書本。 而青協在2010年的調查找出,男性及初中程度的網絡使用者較多遭受網上欺凌,佔總受訪人數約3 成。研究亦發現,當受到別人欺凌時,他們較多感到「無奈」。此外,網上欺凌對受欺凌者帶來自我形 象低落、不信任身邊的人、促使他們在網上攻擊其他人以及想過結束生命等負面影響。本機構的調查指 出,更多的女學生比男學生更易因在Facebook上與別人爭吵或被unfriend而感到不開心。 另外,在18名受訪個案中,其中有17名表示曾遭受網上欺凌。他們表示當遇到網上被欺凌時,較多 會向身邊的人求助,如父母、老師、社工或朋友等;亦有轉向報警求助。不過,有被訪個案表示曾將事 件告知父母,但父母卻不認為這是問題,忽略網上欺凌的嚴重性。 網上欺凌他人: 網上欺凌他人的學生較多採用散播他人的謠言、故意杯葛、張貼令人尷尬或不雅的照片、排斥他人 及重複以粗言辱罵他人這幾種欺凌方式。他們欺凌他人的原因較多為貪玩/無聊,其次是抱著開玩笑心 態及懷有報復心態。他們選擇網上平台攻擊他人的原因包括想更多人知道事件、認為互聯網易於隱藏身 份及認為互聯網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隨時隨地可進行攻擊。 正面影響: 突破2006年的一個調查指出,大部分青少年指在網上最主要的傾談對象仍是「自己熟悉的朋友」, 近三成更不會選擇在網上向人透露心事;只有極少數會與不認識的人傾談,反映發展網絡友誼,並沒有 改變青少年在網絡與平日友伴交往的習慣,而是相得益彰,透過網絡方法來增進原本的友誼。 西門菲沙大學(SFU)傳播系助理教授周懷特(Peter Chow-White)表示,家長可以通過Facebook 同子女交談,並成為朋友,有些說話當面對面時較易尷尬和容易意氣用事,但通過Facebook這個青少年 常用的溝通方式,就較容易建立彼此間的橋樑。 i《都市日報》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148547 《獵害周記:Facebook時代的網親與效應-Yahoo!新間》http://hk.news.yahoo.eom/article/101113/4/l8k3.html Ma《家長學園--上網成癮(一)如何辨識孩子「上網成癮」了?》https://www.hkedcity.net/artide/parent_feaUjre_radio/060214-003/p4.phtml 《新報_站》http://www.hkdailynews.com.hk/world.php?id=120659 !Z.l《美砝究:玩Facebook學生成續較差-Yahoo!新間》http://hk.news.yahoo.com/artide/090415M/bp0o.html ^《社交網絡改變靑少年-頭條日報》http://news.hkheadline.com/instantnews/news_content/201009/19/20100919b000032.html?cat=b ®《社交網絡影響孩子心理健康-—際厚生健康園區》http://www.24drs.com/webmd/chinese_t.asp?page=1&WHO=091e9c5e80886ebf 半斗《「中學生網上欺凌研究j-香港胥年協會》http://www.hkfyg.org.hk/chi/press_releases/2010/iec/ :《青少年網絡友誼研究-突破機播》http://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30_5yberfriencJship/cyber%20friendship.htm 學生訪問 你有多頻密用Facebook (以下簡稱fb)? Y, E, K :每日都用! M W :你試過上不到fb嗎?(原因是?)你有什麼感覺和行為?為什麼會有那些感覺和行為? W Y, E, K :當然有啦!如果純粹無聊瀏覽一下fb,就沒所謂。但如果有重要事情正透過fb進行,則會 ^ 很「忟憎」、很「躁」!因為很不方便。 W :試過在你自己的留言板打了status,但無人like或無人回應嗎?你有什麼感覺和行為?為什麼會有那 些感覺和行為? E:沒什麼特別感覺。 Y :會在一段時間後刪去,因為怕被人取笑。(雖然之前未遇到這樣的情況) K :自己沒有試過,但試過有人邀請我幫手like他自己的留言。 Y :如果是post了一些抒發不開心或表示憤怒的狀況,都會想別人回應或like,因為如果沒有人給反應, 好像沒有人理會關心一樣。而倒過來,如見到別人留言板有個post—直沒有人like,即使自己同意那段留 言的內容和看法,也不會去like,因為怕被當異類(別人都不like,只有我like)。 W :試過status被人留了些反對你看法的cm,或對方在他的status說你壞話?你有什麼感覺和行為? 什麼會有那些感覺和行為? 「勁嬲」!有時候你對那人的言論作出回應,或有朋友對你表示支持,但那人會連你的朋友也一併 酵’這種情況會令我最憒怒!! W :試過Add friend但遲遲未被confirm甚至被unfriend ?你有什麼感覺和行為?為什麼會有那些 感覺和行為? Y :其實沒特別留意有否被confirm了。 E:會在再見面時,直接問他/她為什麼不確定我為朋友。因為明明是認識的,沒理由遲遲不 confirm我的月|友申請。 K :曾被有牙齒印的人unfriend,因為本身已關係麻麻,況且沒有太大興趣留意他的消息,所以 不大影響。 W :你認為fb佔你生活或生命多少比重?對你生活有沒有影響? E :不多° Y:佔重要位置,會花很多時間在化。好影響包括協助緊貼朋友動態。壞影響則有機會令情緒低 落(當看到自己被別人在化上說三道四) K:佔生活好壞參半。 W :假如沒有fb,你會怎樣? Y, E, K :如全世界都沒有,無所謂。但如果只是自己無,就不行。因為會被世界孤立。 E:少了渠道吸收資訊 E, Y :不方便,會不習慣,少了方法打發時間 K :會不捨得fb上的相片、與朋友談天交流的留言紀錄等。 W :你認為fb對你的社交或人際是有幫助還是有害?例子。 Y, E, K : fb對人際社交是重要。如果無fb,人際交往質素會下降。 Y :使用fb能容易結識新朋友,因為能認識到本來不是friend的人,或透過知道他/她是誰的朋友而 建關係。 Y, K :但維持良好朋友關係不應只靠fb,fb上交談不能取代見面。不過經化交往安全過實際,因為 可實施friend lock,令陌生人不能輕易存取個人帳號內的資料,而且不會受到對方親身的傷害。 Y, E, K :不會輕易與網上認識的陌生人約出來見面,因為一來沒有必要、二來知道有危險。 與一位曾經沉迷網絡世界,現在 成為熱心服務青少年的社工對話 W:網上社交有什麼吸引之處?與現實生活的 社交有何分別? Y :網上社交吸引之處 -)認識世界各地的人,不同年齡層的人 透過網路社交工具、網上遊戲,可認識世界 各地的人,不同年齡層的人。他們可來自世 界各地。我曾透過網上遊戲,認識來自台灣 、歐美等地的玩家。另外,透過網上社交, 年齡層也較闊。例如:我在網上遊戲中,認 識到一對父子。而現實社交較難認識到生活 圈子以外的人,更 難認識到界各地或不同年 齡層的人。 二)隱藏自己的身份,做一些平時不敢去做的事 參與網上社交的人可選擇性隱藏自己的身份 。在現實世界可能外貌不討好、學校工作成 績差、或有不愉快,在網路世界中亦可以隱 藏。因此,他們可扮演與現實世界不同的角 色,換取現實世界得不到的成功感。除此之 外,他們更可以做一些平時不敢去做的事。 所以網上世界與現實世界可以判若兩人。我 在現實世界中是一個較文靜的人,不懂得與 別人打開話題,可是於網上社交中,因為有 了共同的興趣,我可輕易與別人打開話題, 認識朋友。 三)不用面對面,亦有時間思考如何反應,減 少尷尬 另外,一個網上社交吸引之處。我們可以不 用面對面與人接觸,換取了空間及時間,讓 參與者思考如何反應,減少不利的情況發生 。喜歡網上社交的人,大部份自信心及社交 能力也較低,在現實世界中人際關係較弱。 一些社交狀況,可能令他們感到不快、尷尬 。而網上社交工作,我們可以不用面對面與 人接觸。在等待回覆的同時,參與者也有空 間及時間,思考如何反應,減少不利的情況 發生。 當時自己有沒有曾經認為這社交圏子只局 限於虛擬世界,未能滿足真實的自己? 當沉醉於網上社交當中,其實我根本分不清 楚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分別,虛擬世界吞 噬著現實世界,現實世界的生活好像更差。 在網上社交中得到了共同進退的朋友、得到 了別人的認同、關注,一同玩樂的感覺實在 太好。為了繼續得到正面的回應,我每曰放 於網上社交的時間越來越多,由一日數小時 ,變成一日十多小時對著電腦。每天起床便 開著了電腦,食飯也在電腦前。我想除了上 洗手間外,活動空間也離不開電腦面前。當 有一天網路出現狀況,我會很不耐煩。回想 當時,不知不覺中自己已沉迷於網絡世界中 各人也為著自己的前途而努力 ,但我卻繼續沉迷於網上社交當中。每天只 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學校,上堂等落堂,落 堂等放學。有一日小息,同班的同學突然建 議放學後到圖書館溫習。當時他們的熱情是 我不能拒絕的,我也暫離電腦,回到現實。 及後,溫習活動變成習慣。我跟現實的朋友 感情也越來越深,一起經歷會考,一起找學 校。現在我們也不時聚會,而我亦遠離網 上社交。 最後,你有何忠告給予時下年青人? 只要運用得宜,網上社交無疑可擴闊視野, 但也要學習如何平衡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的 分別,不要讓虛擬世界入侵現實生活。 好家人LIKE研討會 本單位之好家人LIKE研討會」已於 2012年7目7B下午2時假元朗聿修堂順 则舉行。當日除頒發好家人LIKE比 賽」獎頂及拍攝課酲證書外,還有譖好 家人短片試播及訪問。吐外,由兩位嘉 賓江隱華先生主講的《LIKE世代下的青 少年》及蔡宗輝先生主講的《超越讃的 父母》更牽起整個研討嘗的高潮,出席 家長反應熱烈。 研討會中兩位主講嘉賓就兩個主題討論的重點如下: 近年電子世代令青少年的面對面溝通減少了, 反而當中的“Like”成了一種新興而微妙的 溝通訊號。簡單而言,Like文化是認同的文 化。青少年需要認同,特別是朋輩間的認同, 社交網絡正是他們的平台。直至近年開始出現 一種錯覺一以朋友的數量當成虛榮,花上不 少時間來爭取成為更多人的朋友。 四大類型的青少年 1. 自主定向型-可以建構出一個穩定的自我認同 ,以作為走向獨立自主的人生之基礎 2. 他人定向型認同(foreclosed identity)-提早 放棄嘗試,採用由別人(父母、師長、社會價 值…)的希望所決定的身份認同 3. 迷失方向/認同模糊(identity diffusion)-隨 波逐流,方向不明兼且不努力的人 4. 曳延認同型(moratorium)-在面臨認同危機的 不安時,雖可能努力投入,但往往漫無定向。 自始至終尋尋覓覓,無所著落 1. 自尊感的提升 青少年在Like 文化網絡時代的遇境 1. 在網絡時代,多懂一些電腦網絡操作技巧,可能是青少 年自尊的來源。 2. 親情與友情間的張力 青少年愛聽朋友的話,導致友誼成為不可取代的社會支 持與意見引導的力量。 3. 自我認同上的迷思 認同危機下的青少年是否能走得出此一風暴迷惘的時 期,端視其對所選擇的目標以及投入努力的程度。 青少年在網絡世界中有很多危機因素,致使上述後三類青 少年出現負面的影響。網絡技巧高超、主動性強的青少年 藉電子網絡上的學習能滿足內在需求,並提升自信。反之 對於缺乏主動性氣質的青少年來說,多樣式的連結網站、 多元化的學習模式,非但無法誘發他們的學習,反而變成 挫敗茫然的主因。此外,在網絡世界中的匿名性 (anonymi ty)與網路民主(net democracy)也對後三類青少 年產生不良的影響。在現實世界中社交上膽怯的人,因匿 名的關係,在網上變得敢言甚至不計後果,不少原先退縮 、自卑的青少年便是透過在網絡發言及給予別人回應而取 得認同。在別人對他作出負面批評時,他往往選擇性地看 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最後不但不能改善他的社交技巧反而 使他更自我中心。 總括而言,網絡運用得宜是有助青少年得到朋輩間適度的認同,反之會 產生很多問題,例如網上成癮、對言論及行為不負責任、欠缺社交技巧 及自我中心等。 1. Like的含義是簡單直接的 認同、稱讚。因為現代青 少年在日常生活被否定及 欠缺認同。 2. Like的內容是普通、零碎、 隨意,可以是一句說話、 一幀照片及一些看法等反 映青少年對要求規範、認 真及仔細的叛逆和突破 3. Like的溝通是圖像化,如 ORZ, XD,侧,>_